“协,众之同和也。”协同性贯穿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提升基层干部协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坚持系统观念,增强系统思维能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一是厚植基层干部的整体性意识,引导其在全面考虑问题的基础上,区分层次、分类处理不同的问题和矛盾,精准施策;二是培养基层干部的系统分析能力,以系统化视野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发展机遇,科学研判,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统合治理主体系统、制度系统、方法系统、目标系统、载体系统、价值系统等各子系统,在决策前进行综合考量,杜绝在治理行为取向上的畸重畸轻和“单兵突进”等观念和行为误区。
重塑基层“条块”关系,创新基层协同治理机制。探讨基层干部协同能力的提升路径,诚然不能忽视其自身因素,但也应该关切到治理机制的重要价值。不断优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有利于释放基层干部协同治理的能动性。比如,有地方探索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基层治理模式,社会反响较好,具体举措包括设立临时党支部统一指挥“条块”力量、依托台账制度考核监督各部门治理行为、健全“吹哨报到”运作流程。质言之,一是强化基层“块块”部门的统筹能力;二是建立问题清单、权责清单和绩效清单等台账制度,划清权责界限;三是建构跨层级联动、跨部门沟通的综合治理机制,健全协同治理的规制程序。
增加基层干部协同联动的实践锻炼机会和能力培训力度。基层社会是风险社会具体而微的缩影,交错重叠的各类矛盾和治理需求,需要多个治理单元携手合作,提高基层干部的协同联动能力刻不容缓。一是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基层协同治理,促动基层干部在实践中学习方法、提升技能,争取“教学相长”;二是帮助基层干部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善用各类媒体及平台,主动发声,阐明观点;三是避免使用“以我为主”的语言表达模式,关注不同治理主体和治理受众的反馈及回应;四是鼓励基层干部代入他人处境,理解其真实需求,提升与不同社会治理主体沟通协作的能力,增进彼此在基层协同治理中的信任感和协同度。
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成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的关键性政策话语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绝非凭借单一手段和简单方式所能成就,突破部门分工的边界阻隔,整合各类治理资源,增强基层治理的互融性和动态性,全面系统推进基层协同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拓展基层协同治理的实践空间,锻造和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协同能力,对于纠治基层乱象、开辟基层协同治理新境界、提升基层部门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论坛 2023年第12期)